一、培养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在材料与化工领域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和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能力。本专业类别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二)掌握材料与化工专业类别扎实的基础理论和想关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本专业类别的先进技术方法和技术手段;能熟练查阅本专业类别的国内外科技资料,了解本专业类别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进行本专业类别工程技术研发与创新的能力;具有独立承担本专业类别工程项目和工程管理的能力。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科学精神、掌握科学的方法,坚持实事求是、勇于创新,遵守职业道德和工程伦理。有正确的工程思维,尊重客观规律,能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工程与工艺相结合的观点和综合分析的方法来处理本专业类别工程问题。
(三)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好的外语听说能力,能熟练阅读专业文献资料,具备应用外语撰写学术论文的初步能力。
(四)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文素养。
二、专业特色
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是研究材料、化学及相关工业中所进行的物理和化学过程规律以及应用技术,材料与化工服务于基础材料和高新材料制造、化学工业、生态环保等行业领域,主要涉及材料工程、化学工程等行业领域。材料工程领域研究涵盖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无机材料与复合材料等领域;在轻合金材料制备及应用、材料腐蚀与防护、材料精密成形技术、功能材料制备及应用、高分子材料制备与加工技术、材料特种焊接技术等方面形成特色和优势。化工领域研究包括资源化工、环境化工、材料化工和精细化工,特别在资源化工与材料制备、污染识别与控制、超抗逆生物强化技术、先进催化材料、绿色能源化工等方面形成了特色和优势。
三、培养方向
方向1:轻合金材料制备及应用
以新型轻合金材料工程问题为培养重点,重点围绕镁合金、铝合金和钛合金等高性能新型轻合金材料的设计和制备以及合金组成、结构与性能间的关系、加工工艺对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等方面开展培养。
方向2:材料表面工程
针对材料在服役过程中的腐蚀、磨损、高温氧化等问题,主要围绕激光等高能束表面处理、化学/电化学转化膜处理、物理/化学气相沉积、电镀、热喷涂等先进表面工程技术,对材料的表面进行改性或涂覆层处理,显著提高材料在服役过程中的性能表现,培养学生材料表面分析与工程问题解决能力。
方向3:材料精密成形技术
围绕金属零件精密塑性成形技术及应用,聚焦大型、复杂覆盖件与微型件精密成形工艺及控制、金属板材/管材的旋压成形、金属材料成形过程的计算机模拟与仿真分析、结构功能一体化金属零件的粉末注射成形新工艺等方面的工程问题,培养学生具有材料成型工程领域开发能力。
方向4:功能材料制备及应用
围绕电子功能材料、光电功能材料开展应用研究,以高性能功能材料制备技术为重点,在电子功能材料及其制备技术、有机光电材料及其制备技术、金属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技术、信息功能材料及其制备技术等方面开展工程应用能力培养。
方向5:高分子材料制备与加工技术
重点开展高分子材料的设计、合成以及结构与性能的研究,以助物理与化学改性手段,制备高性能或特殊功能的聚合物材料;在光电功能高分子材料制备、聚合物改性技术、树脂基复合材料制备,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技术等领域开展工程应用能力培养。
方向6:材料特种焊接技术
以先进焊接技术为研究对象,重点开展电子产品的微连接技术、异种材料的摩擦焊接技术和特种钎焊技术、轻合金材料的高能束流焊接技术、高效电弧焊技术、高能束增材制造技术、焊接过程传感控制与质量检测技术等方面的应用开发能力培养。
方向7:资源化工与材料制备与应用
重点研究资源清洁高效综合利用、新材料制备及其应用相关过程中的共性关键技术及其理论。研发矿产、再生资源及生物质资源的高效清洁利用技术、新型功能材料的制备与应用技术以及特种废水资源化处理理论及技术等。
方向8:化工污染识别与控制技术
重点围绕污染水体、土壤开展污染识别与治理技术研究,重点聚焦重金属长效稳定与处置、难降解有机物降解等环境问题,运用化学氧化、电化学处理、生物修复等技术手段,实现单一及复合污染的安全处置及资源化利用。
方向9:绿色能源化工技术
围绕电极材料的可控合成与储能机制研究、电化学工程技术应用研究与材料的理论筛选与优化设计三个特色方向,重点开展新型电池/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理论筛选、优化设计、可控合成与储能机制研究及其工程技术应用研究等。
方向10:超抗逆生物强化技术与应用
重点围绕超抗逆功能微生物和微藻生物催化介质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开发低成本高效率的生物强化技术新工艺,重点开展超抗逆复合菌剂、极端环境微藻、以及菌藻共生体系的研究,并研发相应的生物强化技术。
方向11:催化新材料制备与应用
围绕新型催化材料、功能环境材料、能源化工材料、生物质转化材料等应用研究,重点在汽车尾气、工业窑炉和燃煤电厂尾气SCR脱硝催化剂、生物质及其衍生物催化转化、高附加值能源化工、多相表界面催化反应过程等制备关键技术与应用。
四、学分要求
(一)总学分。
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实行学分制。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修满34学分。其中,学位课程至少16学分、公共素质课程至少1学分、专业实践至少8学分。各类学分必须分别修满,方可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二)课程学分。
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课和非学位课。
1.学位课是反映本学科最重要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课程,是获取硕士学位必须通过的课程。学位课包括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相关要求分别如下:
(1)公共基础课程:7学分。包括政治理论、工程伦理、英语。
(2)专业基础课程:至少9学分。包括数学类课程、专业基础课程。
2.非学位课程是根据各学科研究方向的要求并结合研究方向的特点,为研究生开设的主干专业课程以及为拓宽研究生知识结构、反映现代科技水平和学术前沿的课程等。非学位课包括公共素质课、专业方向课、自选课、创新创业类课程,相关要求分别如下:
(1)公共素质课:至少1学分。面向全校各学科专业,主要为人文修养、心理健康、职业规划、体育等素质课程,加强研究生体育和美育,提高综合素质。
(2)专业方向课。为保证研究生有必需的专业知识,根据培养方向设置的课程。
(3)自选课:为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了解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而设置,包括跨学科专业选修等课程。
(4)创新创业类课程:科学研究与创新方法课程。
3.补修课
对于同等学历或跨学科专业考入的研究生,应按学位分委会和研究生导师的要求补修本专业的大学本科主干课程,跟随对应的本科班级听课并随班参加考核,考核合格方可视为补修合格,不计学分。其中,同等学历补修3门,跨学科补修1-3门。
4. 鼓励开设校企合作课程。
五、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是研究生获得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可采用集中实践和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具有2年及以上企业工作经历的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6个月,不具有2年企业工作经历的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时间应不少于1年。专业实践至少8学分。
基本要求:熟悉本行业相关工作流程和职业技术规范,培养实践研究和技术创新能力。实践形式可多样化,实践方式和内容由校内导师或校内及企业导师决定,通过学生在工程实践环节中的态度、实践内容以及总结报告质量,对学生课程成绩进行评定。实践总结报告要有一定的深度和见解,能反映实践单位的技术开发、技术改造和生产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