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程是研究化学工业和其他工业过程中所进行的化学过程与物理过程共同规律与应用技术的工程领域,它以化学及化学工程学科理论为指导,基础理论与工程应用相结合,涉及产品研制、工艺开发、过程设计、系统模拟、装备强化、操作控制、环境保护、生产管理等内容。化学工程领域与信息、生物、材料、计算机、资源、能源、海洋、航天等高新技术领域相互渗透,推动高新技术的发展。目前化学工程领域正向集约化、连续化、高效化、自动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可以预见,化学工程领域将会有更大的发展,将为促进人类的文明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经过10多年的建设发展,我校化学工程学科在师资队伍和实践教学条件方面已经积累了较强的基础,在资源与环境化工、材料化工、化工装备与控制等领域已经形成了明显的优势和特色。在这些优势领域里,我校化学工程领域与重庆长风化学工业有限公司联合建有“光气衍生物重庆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开展天然气资源精细化利用、化工产业废水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等领域的研究;与企业联合建有“重庆市硅材料制备及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开展绿色催化材料、纳米材料、能源材料等化工新材料方面的研究;化工过程装备与控制方向依托我校化学化工学院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和学校“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建设发展,建有“重庆市防腐涂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新型环保设备、新型分离过程设备、化工设备腐蚀与控制技术研发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一、培养目标及规格
化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化学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培养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具体要求为:
(一)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二)掌握现代化学工程及工艺的基础理论和先进技术方法、现代化学品的制造技术、现代控制理论和方法、现代化试验技术及仪器分析技术、设备研发理论及技术;具有在化工、环境、能源、材料、过程装备与控制等领域独立从事技术创新、新产品、新装备研发、新工艺的开发和管理的能力。。
(三)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进行专业阅读和初步写作,能熟练操作计算机。
二、化学工程专业领域
化学工程是研究化学工业和其他工业过程中所进行的化学过程与物理过程共同规律与应用技术的工程领域,针对重庆市化工支柱产业布局对高层次应用型化工人才的需求,并结合我校该学科已形成的优势领域,本化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研究方向如下:
1. 资源环境化工
主要针对重庆及西南地区的天然气、煤、矿产资源等优势特色资源综合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资源高效清洁利用和节能减排等关键技术研究。
2. 精细化学产品工程
依托重庆已经形成的强大的重化工产业基础,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研发高附加值精细化学产品,延伸地区化工产业链。目前,重点研发光气衍生物系列、新型涂料、无机精细化工产品、电子精细化学品等精细化学品的先进制造技术。
3. 工业催化
针对重庆化工产业生产的需要,重点开展分子筛等新型催化材料的制备技术及其与新催化材料相适应的催化反应工程问题研究,形成新型高效的新工艺。
4. 化工过程装备与控制
针对重庆化工产业生产对过程装备的需要,以提高装备生产能力和节能减排为目的,重点开展现有化工过程关键设备的过程模拟和控制、设备安全诊断与事故控制技术、以及新型环保过程装备的研制工作。
三、学制和培养方式
学制:化学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原则上最长修业年限(含休学)为4年。其中理论课程学习不超过1年,实践教学不少于1年。
培养方式:
1.校企联合,两阶段联合培养。以“产学研结合、校企联合培养、共享培养成果”作为指导思想,与长期合作或相关企业签署人才合作协议书,建立起长效合作机制,共建人才培养基地联合体。培养过程大致分为校内培养、校企联合实践培养两部分。校内培养阶段主要完成基础理论学习,校企联合实践培养阶段采取实践学习-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要求累计完成至少半年的企业实践学习环节,可采取集中实践与分散实践相结合的模式进行。学生在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基地期间,必须结合企业实际,完成反映化学工程领域专业技术特点的实践报告。
2.研究生培养实行“双导师”制。在培养过程中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指导,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硕士生在企业期间要与学校和企业导师保持密切联系,定期报告有关专业工作情况及遇到的生产和技术问题。校企合作导师(组)负责研究生日常管理、学风和学术道德教育、制订和调整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组织安排开题、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
3.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国际工程教育人才标准接轨。邀请国外工程教育界的专家前来交流讲学,培养研究生的国际工程技术视野。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
化学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总体上分为校企联合的两阶段培养模式。校内培养阶段主要完成课程学习,校企联合企业阶段采取实践—学习研究—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课程分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和实践环节三类。学位课程包括政治理论课和外语、数学课等公共课以及专业基础课;非学位课程分为专业公共课和与地区化工产业特点相结合的专业方向选修课模块两个层次,课程应针对本工程领域特点和企业需求设置,教学内容应具有宽广性和综合性,反映当代化学工程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水平。实践环节包括企业实践和学术活动等。
五、实习实践
实践教学是培养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重要环节和教育质量的保证。应结合科研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建立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践基地、联合培养基地。实践教学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学院与重庆化医集团属下的主要化工企业联合建立的8家大型实践基地进行。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
学生在完成基础理论学习之后,进入企业实践教学阶段。学生在企业实习应结合自己的课题计划进行,由校外导师进行帮助、指导,学生需要向学院提交书面实践学习计划,撰写实践学习总结报告,实践总结报告应不少于5000字。实践学习要求详见附件3.
六、学位论文
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可以是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论文的内容可以是:工程设计与研究、技术研究或技术改造方案研究、工程软件或应用软件开发、工程管理等。论文应具备一定的技术要求和工作量,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先进性、实用性。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中期报告及学位论文评审和答辩按相关规定执行。
七、学位授予
修满规定学分并通过论文答辩者,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八、就业去向
依托实践基地,既是生源基地、也是就业基地,充分反映行业或企业的主体作用。毕业生既可从事化学工程与工艺基础理论研究、工程项目的设计、新工艺和新技术开发等化学工程与工艺工程领域的科技工作,也可承担企业管理、生产技术管理及企业市场经营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