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特色专业建设目标
重庆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紧密结合重庆天然气化工、石油化工、氯碱化工等支柱产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坚持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模式。以重庆市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平台,结合化工产业发展的需求,打造一支教学水平更高和科研创新能力更强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更新教学内容,采用数字信息化等多种手段开展教学;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加大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形成与企业、科研院所协同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新模式,培养具有化工单元设备的研发设计和创新能力、化工工艺的流程设计和计算模拟能力以及化工前沿技术的创新和应用能力,并以材料化工、环境化工及工业催化等学科方向与企业紧密结合为特色,专业水平位居重庆市高校前列,并在西南地区具有较大知名度的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
二、建设方案和举措
(一)师资队伍建设
围绕专业核心课程群,通过“外引”和“内培”相结合的方式,培育一支学术能力与工程应用并重的师资队伍,建立一支以市级专业人才为骨干的开放型、专家型,具有国际视野、教学科研一体化教学团队。
1.双师型队伍建设
(1)确定化工仿真实训指导老师(化工四个班目前由蔡永伟,周毓婷,郭芳和肖芃颖等四人组成);采用学院或系室指定或任课教师申请等方式确定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指导老师团队候选成员名单12-15人,并排定轮次,轮流指导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习;生产实习逐步向承担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课组课程的老师倾斜,制定实习指导工作细则,以增加化工系及其他系(教研室)任课教师的实践教学经验,增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重要程度:★)
(2)由教师个人申请,各系室考察,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审核批准,每年资助选派2-3人到相关化工专业著名高校或科研院所(如清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过程工程研究所等)进行进修或进入博士后工作流动站。(重要程度:★★)
(3)充分发挥博士学位比例高达86%的优秀教师团队的整体水平,进一步引进一批具有海外留学背景、具有国内外知名大化工企业或研发机构工作经历、掌握国际化工新技术的高水平学者和专家充实专业队伍;鼓励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参加英语培训,并通过相关英语水平考试。由教师个人申请,各系室考察,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审核批准,每年资助选派1-2人到已经建立合作关系的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进行学习和培训。(重要程度:★★★)
(4)鼓励并资助教师进入企业、科研院所、设计院或企事业单位进行挂职锻炼。由学院指定拟培训的单位去向,或由个人联系拟培训单位并由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审核同意,最后由学院党政领导班子确定待培训的教师名单,着力培养青年教师(40岁以下)安排6个月-一年时间到三大化工园区的大型企业一线或设计院短期工作。(重要程度:★★★)
(5)鼓励并资助指导教师团队参加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和全国大学生过程装备实践与创新大赛等指导工作。
(6)利用产学研合作和协同创新平台,积极引进或聘请知名企业(集团)的工程技术精英担任兼职教授,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担任化工专业导论、化工设计或选修课程的讲授,或参与毕业设计(论文)和设计竞赛等指导工作。(重要程度:★★)
(7)采用校内培养与引进双引擎,促进人才梯队建设。对有意来校或留校工作的博士生,除考察他们的科研能力外,还需通过面试和试讲考察他们对高等教育事业的热爱程度及表达能力。对新开课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一律实行导师制和试讲制度,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介绍教学经验,示范讲课。要求全部青年教师随堂听课。
2.教师教学技能和教学团队建设
(1)教学团队建设:为了较强教学效果及为后续新引进人才承担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本科生的理论教学任务,注重多教师授课模式,减少单个教师全部讲授本门课程,可避免学生思想僵化,并且让学生更能感受到自己的自主选择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每门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课组课程等需逐步形成至少2人的教学团队。围绕核心课程群建设,建立具有良好学术氛围和较强团队协作精神的教学科研一体化团队。(重要程度:★★)
逐步增加化工专业导论中教授和企业专家的授课时数,最终构成以教授和企业专家为主的教学团队,以增加化工专业学生的专业认识和认同感。化工设计课程可聘请设计院中具有设计经验的工程师或高工进入教学团队,以增加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重要程度:★★★)
(2)鼓励并奖励教师申请科研和教改项目,及各类教学成果奖。鼓励教师发表高水平的教研论文,提供版面费等资助。(重要程度:★)
(3)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类教学技能竞赛和新型教学模式(Mooc,微课和Spoc等)竞赛,对获奖的给予适当奖励。鼓励教师课程网站建设,双语教学实践,虚拟实验系统开发,并依托学校的网络化教学平台,使全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内容上网,鼓励专业选修课组课程上网,逐渐实现网络教学。(重要程度:★★)
(4)根据专业建设需要,由学院审批,适当资助教师参加国内高水平的化工专业课程教学研讨会及化工相关技能培训。培训结束后,参会教师必须及时撰写和提交总结报告1份,连同其他参会文本资料(或电子版)及参会照片等一并交给特色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存档,如学院认定有必要,同时向全院教师汇报参会成果,以扩大培训效果。(重要程度:★)
(5)鼓励青年教师参加西南大学等举办的教学技能培训,参与培训并取得合格证的老师适当进行奖励。
3.教学、科研及管理相互促进
(1)大力实施“拔尖人才培养工程”、“青年英才培养工程”、“教学名师培养工程”,进一步提高和优化现有教师的教学、实践、科研水平和能力。
(2)健全科研激励机制,积极支持教师申报国家级、省部级等纵向课题。力争新增国际合作项目1-2项;新增省部级及以上项目8-10项。力争获得省部级科技奖1-2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5项。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30篇以上,其中三大检索系统收录10-20篇。(重要程度:★★★)
(3)为了提高老师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推动学院和系室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学院和系室以工作量积分、补贴等多种形式,鼓励教师参加学院和系室的公共事务建设和工作。(重要程度:★★)
通过以上方式,最终建立起一个具有国际视野、工程经验丰富的高水平开放式专家型教学团队。
(二)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1.制定合理、科学、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计划
结合化工产业发展的需要,开展高校实地调研及高校网上培养计划调研,重点是调研通过化学工程与工艺工程认证的高校,调研国内企业、本校毕业生的意见,通过调研,进一步明确专业建设思路,专业特色与优势,按照工程认证的标准,确定专业培养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素质结构的基础上,整合和优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和开设课程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对接,突出专业核心课程的优化设计,在2015版化工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根据工程专业认证及“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要求,结合学校专业大类招生制度,深化企业参与化工专业本科生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制定出更为合理、科学、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计划,选拔部分优秀学生实施。(重要程度:★★)
2.构建化工专业的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明确构建包括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分离工程和化工工艺学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课程之间有机联系,以化工原理为核心,涉及了本专业的理论、实验和设计等重要环节,为本专业学生在化工单元设备的研发设计和维改创新能力、化工工艺的流程设计和计算模拟能力以及化工前沿技术的认知和应用能力的提升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加强核心课程、实践实训课程建设,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并将培养化学工程与工艺的应用能力作为贯穿整个教学体系的主线,优化教学环节安排,精选理论教学内容,适当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着重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各类实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工程综合性和创新性技术训练、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的不同作用与衔接,构建层次清晰、目标明确的实践教学体系。
3.在化工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一是更新和整合实验教学内容;二是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三是探索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一体化措施;四是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五是打破专业壁垒,建立以技能和能力训练为主线的化工类专业实践体系和构建实践教学内容,这样,各专业可以共用大部分实践教学仪器、设备,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有利于实验室资源的共享,减少重复建设。逐步形成化学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化工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科学研究素养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模式。
(三)理论教学和实践课程改革
1.理论教学改革
(1)鼓励教师撰写教研论文和申报教研课题
通过进行教学改革探索与研究,2013年化工原理、化学反应过程、分离工程、化工热力学、化工工艺学被评为该专业的核心课程群。目前,本专业建成重庆市精品视频公开课程1门,重庆理工大学精品课程1门;本专业教师先后主持了教研项目31项,其中重庆市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1项,教师出版教材2部,发表教研论文80余篇。获得重庆理工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重庆理工大学教育教学培育项目2项,重庆理工大学教学改革奖2项。下一步拟通过不断进行教学改革,获得重庆市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2门;重点打造5门专业核心课程群,积极申报精品课程,着力提升课程体系建设。发表20篇以上的教学研究论文,承担并完成5项以上有推广价值的教学研究课题;培育2项并申报下一轮市级教学成果奖,力争获得市级教学成果奖项1项。(重要程度:★★)
(2)改善理论教学方法
改变教学模式,逐步摈弃灌输式教学,鼓励教师采用新型教学模式,如案例式教学,启发式和互动式教学,慕课和微课等。建立化工原理、化工虚拟仿真实训等的慕课和微课课程。可通过学生评教,教师同行评教或学校或学院督导组听课形式评估学习效果,对采用新型教学模式且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的教师进行荣誉或物质奖励。(重要程度:★★★)
2.实验室和实践条件建设
构筑与理论教学并行的,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适应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三平台、模块化、层次化”的实验教学体系,全面提升学生化工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实用人才。
(1)加强实验室硬件建设
进一步加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建设,并从仪器设备、研究环境、实验室配置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使之成为一流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平台。进一步强化以化工原理单元操作及合成氨仿真模型为主的化工仿真实验室建设,将仿真计算机由45台扩展至90台以上,突出其实践教学的引领示范作用,最终建成重庆市级虚拟仿真实训教学示范中心。(重要程度:★★)
(2)改善实验和实践教学软件建设
针对2015级及以后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生开设化工热力学、化工工艺学、分离工程和化学反应工程课程的实验教学,对现有的化工原理实验室、分离工程实验室、化工工艺实验室等进行改进和完善。按照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认证要求,加强实验教学过程监控,使之更加标准化、规范化,形成明显的示范作用。
完善和统一课程设计的任务书和课程考核办法,适当增加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化工工艺课程设计中的教师参与人数。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的指导老师在原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基础上,优选具有化工原理基础知识等的教师进入教学团队;化工工艺课程设计的指导老师在原承担教学任务的老师基础上,优选具有化工工艺和化工设计基础知识,或承担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等的指导老师进入教学团队。
并根据专业认证与专业发展的需要,本专业将进一步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新建2-4个实习基地,并在与实习基地建立全面的实习、技术合作、就业一体化基地方面做出成绩;实习基地特别是认识实习基地要优选效益好,工作环境好的化工企业;完善生产实习手册,加强对化工生产实习的过程监控,完善生产实习考核考评办法,增加答辩环节。(重要程度:★★★)
加强基于互联网的实验室信息化平台建设,增强实验室设备和运行管理水平。探索与兄弟院校开展共享实验室设备仪器的可能性,不但增加实验室设备的利用率,还可以减少实验装置台套数不足问题。
(3)教学科研实验室建设一体化
学院将实验教学实验室与科研实验室统一规划,避免实验室的闲置,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将科研和专业实验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中,鼓励教师积极申报横向和纵向的科研课题,利用科研经费购买实验仪器设备和实验材料,在科研中融入实验教学的内容,建立本科生“科研导师制”,鼓励大二大三的学生参加到教师的科研中,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入学科的科研前沿,开拓学生的学术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强化实践教学,理论与实践教学并重
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高等院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有关“推进高等学校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以倡导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为核心,探索教学理念、培养方式和管理机制的全方位创新”的要求,高度重视实验教学,把实验教学放在与理论教学同等的地位来看待,在政策措施、人才保障、经费投入、组织实施等方面予以支持。
(5)构建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新时期对化工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要求,大力推进实验教学研究,在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方面进行大胆改革与创新,根据专业及学科的发展,依据专业大平台,实验项目从专业整体上考虑,尽量避免因课程设置实验而带来的内容重复,注意前后实验的连续性,每个实验既独立成章,形成功能块,各功能块连在一起又形成大的综合性实验,以培养学生的系统观念和综合创新能力。吸收各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积极引进新技术、新方法,对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教材进行了修订,减少验证性内容,增加创新性内容,开设以培养创新思维与能力的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7)完善实验室的管理体制
进一步深入理顺实验室的管理体制,强化实验员责任,创新实验室的运行机制,建立院、系两级的实验室管理体制,明确两级管理的方式与途径,通过创新机制,规范、明确、理顺体制内部各环节、各方面的职责和关系,如实行教管分离的实验教学运行机制,管用分离的实验仪器设备使用管理运行机制,实验室的建设发展规划、实验教学计划的制订、实验教学课程的设定、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实验教学计划的组织实施等均由教学单位承担,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实验条件的提供、仪器设备的维护、实验经费的使用管理等由实验室工作人员负责。建立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对实验经费、实验仪器、实验人员、实验用房等实施统一有效的运行机制。
按照工程专业认证要求和实验室安全要求,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宣传和制度建设,如增加化工装置地面黄黑界区条,加强药品和钢瓶管理,在实验室内配备安全设施,实验室外走廊安装洗眼器等。并及时更新实验室简介和实验流程及装置简介,并统一制作宣传板上墙。(重要程度:★★)
(8)加强对实验教学队伍的培养
积极探寻实验教师知识更新、业务能力提高的最佳方式、方法,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大对现有实验教学师资的培训力度,着力提高实验教学人员的业务能力、专业素质,制订切实可行的实验教学师资培养计划,有目的、有计划对实验教师进行培训,对从事实验教学的教师及实验技术人员专业知识、相关交叉学科的知识、实验教学中应用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进行重点培训,打造一支业务素养过硬的专职实验教学师资队伍,确保在新专业培养方案下更好地担负起实验教学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任。
(9)教学制度和教材建设
①教学制度建设
紧密结合多层次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优化重组,处理好理论与实践、基础与应用、知识与能力、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不断改进、丰富和发展课程内涵与层次,构建与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相适应的系统优化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逐步提升。夯实知识基础,着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强调材料、成形和控制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构建合理的专业核心课程群,努力培养高素质人才。主要包括:
依托本专业教师,开展化工专业相关课程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工作,充分发挥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对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工作的管控力度,设计题目紧贴工厂生产实际。建立设计类课程和毕业设计(论文)考核和评价新方案,形成科学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根据工程专业认证要求,努力使毕业设计论文中设计类题目达到30%以上。同时,积极联系安排校外实习基地的企业工程师作为本专业学生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制定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的质量监控措施,完善校级评优和毕业设计(论文)初次答辩不合格后的二次答辩方案细则;每年定期开展社会需求调研和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并形成调查报告;校院教学督导团每学年听课记录不少于16次,等。(重要程度:★★★)
②试题库、教学案例和教材建设
包括所有核心课程如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工工艺学和分离工程等,每门课程不少于10套标准化试题,积极推进教考分离,促进考试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针对核心课程内容,鼓励教师收集生产实际案例,用于课堂教学。
围绕专业核心课程群全面推进教材改革。积极选用优秀教材(包括:规划教材、改革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等),实现以“选”为主,以“编”为辅,选编结合,保证优秀教材进课堂。积极鼓励任课教师编写实验教学讲义或著作,出版专著与教材2部及以上(初步定为化工原理实验教学教材,化工专业实验教学教材,化工虚拟仿真实训教程)。此外,还根据专业(课程)建设的需要,编写新兴学科与交叉学科课程的教材,弥补教材空白。同时修订与专业主干课配套的辅助教材和参考资料,如实验指导书、课程设计指导书等。(重要程度:★★★)
(10)学生创新及实践能力建设
①专业前沿与创新实验建设方案制定
坚持实验室开放的原则,建设面向学生的开放式实验体系,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能力的充分发挥提供一个创新平台,制定专业前沿与创新实验改革细则。首先由全院选拔“爱岗敬业、理论扎实、技能精湛、教学出色、改革创新能力强”的专业前沿与创新实验负责人一名,负责实验的规划,实验项目遴选等工作。而后面向学院老师征集体现化工特色的具有综合性、前沿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填写“化工专业前沿与创新实验”申报表,主要内容应包括实验名称、学时、目的、内容、特色、及考核办法等,并制定实验指导书,每位老师限报一项。由学院学术委员会组织专家遴选实验项目(每次征集10个左右的实验项目,预计每两年更新一次)。被选定的实验项目向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大四学生公开选课,自由选择总共不少于48个学时的实验项目。由专业前沿与创新实验负责人负责召集制定实验项目评价细则。在每批/次实验结束后,由学生对实验项目及任课老师进行评价。连续两年评价优秀的实验项目的,下一轮次的实验内容项目评选时优先考虑。(重要程度:★★★)
②以学科竞赛、国家级竞赛及科技创新实践教学基地为依托,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专业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重点,全面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使毕业生更好适应市场发展需求;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搭建学生科研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科技活动。充分挖掘和发挥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积极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等国家级科技活动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获得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等国家级奖项3-5项,学生在省部级各种竞赛中获奖5项以上;学生发表论文20篇以上,申报专利10项以上,学生考研报考率达30%左右,录取率达到16%左右;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建立大学生化工设计学科竞赛及科技创新实践教学基地1个。
(四)加强产学研和国际合作办学
1.寻求社会资源、拓宽发展道路
专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我们将联合四川大学、同济大学、重庆大学、化医控股集团、重庆化工设计院和化工研究院、研究所和企业,联合申报和开发项目,实验设备资源共享,相互支持,取长补短。紧密围绕地方经济建设,进一步推进产学研合作,专业教师承担产学研课题10项以上,新建3-5个产学研基地。
2.加强调查研究、把握学科前沿
专业建设要走出去,请进来,了解本学科专业的发展动态,了解国内高校在本专业所达到的水平(包括教学、科研、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等水平)。组织教师到大连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参观学习,通过参观学习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学习他校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加强建设。(重要程度:★)
3.强化专业的产学研特色
产学研紧密结合是专业所在的化学化工学院学院的一大特色。下一步将继续强化和突出这一产学研特色,进一步加强与重庆三大化工园区的联系与合作,形成良好的产学研互动,通过与化工园区的广泛协作,在为企业服务的过程中扩大专业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4.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
利用我院与企业联合共建的3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对外学术交流,积极开展学术交流,申办1-2次重庆或川渝地区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预赛或学术研讨会。此外在现有的与国内四川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和重庆大学建立起了良好的学科及专业合作关系基础上,进一步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日本福岛大学进一步开拓国际合作渠道,加强学科交流,探索化工专业的国际化建设。(重要程度:★★)
5.加强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培养能使用两种语言从事专业工作的人才,使学生具备与国外学生进行交流对话的能力,增强其日后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开设双语教学可让学生尽早接触化学工程学术上英语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提高英语学习和应用的能力,与国际接轨。根据2015版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积极开展化学反应工程的双语教学研究与实践。(重要程度:★★)
(五)管理机制建设
1.成立建设领导小组
成立特色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并实行专业建设模块负责人负责制。负责人负责执行专业建设目标、制订专业建设规划,落实专业建设方案和人才培养方案。对照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要求和验收标准,加强师资、课程、教材、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深化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落实责任,强化管理,保证达到特色专业建设的预期目标。
2.整合资源、集中力量
整合各个系室、实验室、工程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方面的物力、财力和人力,统筹规划,集中力量,加强科研队伍和基地建设,建立激励机制,孵化科研成果,通过教学团队的建立,确保建设目标的实现。
3.专业文化
以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大赛、过程控制装备大赛、挑战杯和开拓杯等大学生实践创新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化工新生精英导航、化工新生精英培育、化工精英发展提升等专业文化建设,让学生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从而喜欢自己的专业,进而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校风。通过专业文化建设,渗透于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设施场所的建设、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以及教学改革的各个方面,形成优秀的专业文化,创造出品牌专业,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重要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