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好课程思政“一盘棋”,写好立德树人“大文章”。近年来,重庆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从“全、新、特、效”四个方面持续发力,致力在构建“大格局”、上好“大课堂”、用活“大资源”、形成育人“新成效”上下功夫,久久为功、持续深化,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内涵式发展,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在“全”字上下功夫,构建全员、全过程的育人格局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聚焦这一主责主业,重庆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坚持在“全”字上下功夫,构建了全员、全环节、全链条的思政育人格局。
重庆理工大学“一对一”结对共建暨“一院一品”大思政育人品牌建设工作推进会。
上下“一盘棋”,全面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推陈出新。近年来,重庆理工大学启动实施“一院一品”大思政育人品牌、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各专业学院“一对一”课程思政专项建设。化学化工学院推动“一院一品”与“一对一”项目深度融合,组建由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学生辅导员和班导师组成的课程思政“共同体”,切实推动课程思政走深走实、见行见效。
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化学化工学院党委书记杨元晔介绍,学院为每位教师购买了课程思政学习书籍,多次组织专题会议,围绕“如何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如何挖掘思政元素”等话题展开讨论,并邀请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教师指导具体实践;组织教师代表参加首届“立德树人、铸魂润心”高校课程思政研讨会,促进教师常学常新、入脑入心,切实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水平。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群体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参与感、获得感?“问计于生,以生为本”化学化工学院在制定课程思政建设方案时,广泛征求学生意见建议,面向全院本科生和研究生开展课程思政认知情况专项问卷调查,撰写专题调研报告。同时把学生的教学评价作为加强和改进课程思政教学的“晴雨表”。
化学化工学院教师冉秀芝在全国课程思政研讨会上作主题发言。
“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氛围愈发浓厚。以冉秀芝、桑雪梅、周文娇等一批优秀的课程思政专业教师涌现出来。在讲授物理化学课程时,周文娇将典型科学家的故事融入课堂教学,以知识点的延伸让思政元素在学生群体入脑入心。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冉秀芝坚持推进本科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不断深化课程思政教学内涵,深挖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
目前,学院正充分利用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组建的课程思政建设共同体优势,不断挖掘和丰富课程思政元素案例库,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加快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同心同频、教师与学生同道同步,形成课程思政育人的强大合力。
在“新”字上花心思,打造新颖、有深度的思政课堂
重庆是“红岩精神”的发源地,充分运用这座“富矿”开展课程思政,具有独特的思想根基、精神根基、历史根基。
化学化工学院依托红岩历史文化资源策划开展“化工红课堂”系列实景教学改革项目,以沉浸式实景参观、专业教师讲授、师生互动参与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新模式,有效“配方”课程思政“催化剂”,把“绿色化工”课搬进了“红色实景”中,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价值引领有机融合,推动课程思政春风化雨、如盐入水。
化学化工学院与《挺进报》旧址纪念馆共建实践教学基地。
今年3月,学院师生走进《挺进报》旧址纪念馆开展实景教学活动。课堂上,周德文老师从油墨调配入手,讲述油墨调配的科学原理,鼓励学生树立专业自信,扎根专业、矢志报效祖国;学院副院长陈志教授从纸张的制作工艺和应用化学的专业角度,对纸张的分类、历史沿革、生产工艺等进行介绍,讲述悠久“制纸”历史,勉励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民族自信。
“化工红课堂”课程思政教学现场。
杨元晔介绍,近两年来,学院不断与红色教育基地签署共建协议,院馆双方依托各自的优势资源,共同打造集知识传播、文化浸润、人才培养于一体的育人平台,着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矢志报国情怀,充分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爱与对学科前沿的探索。
今后,师生们将走进重庆更多的红岩文化基地,着力打造“红岩基地里的课程思政”,努力让红岩精神“活”起来,让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起来。
在“特”字上做文章,建立丰富、多场景的资源链接
当思政小课堂“遇上”社会大课堂会产生怎样的“化学效应”?化学化工学院通过建立丰富、多场景的资源链接,把思政课堂搬到田间地头、生产一线,通过社会导师、专业导师、思政导师“三师同堂”,推进校地联动、专业课与思政课联动,将思政教育与助力乡村振兴、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相结合。
今年暑期,化学化工学院“泉韵化工”基层服务践行团走进巴南区南泉地区开展实地调研,对花溪河河水进行取样检测、分析,为团队了解当地水环境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今年7月,学院“智法青峰”基层服务践行团走进江津德感工业园区,参观了从原料到成品的全自动化生产的全流程,认识了应用场景多元化的绿色油漆、可降能耗的光伏防水多功能涂料等新材料,塑造了现代化工企业清洁低碳生产、智能化制造的新印象。
化学化工学院组织学生开展基层实践。
在基层一线、园区企业、厂房车间,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课教师“就地取材”展开专题讲解,专业教师则从行业企业低碳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实践成果进行介绍。活动中,两位教师“互相搭台”,共同把知识传授、政策解读、案例分析结合起来,引导青年学生拥抱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浪潮,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
“课程思政应该在经济建设主战场、科技创新大舞台上汲取源头活水,才能更好地把培养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陈志表示,学院将与化学化工行业的创新型企业加强对接与合作,组织更多专业教师到产业园区、车间厂房挖掘课程思政案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引导青年学生培树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的专业追求和职业理想。
在“效”字上出成果,培养智慧、勇担当的时代新人
新时代、新征程上,广大青年要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对此,化学化工学院通过加强校地协同育人,积极打造立足基层实践的“大思政课”,形塑了“基层实践课堂”特色思政项目,培育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典型样板。
在巴南区木洞镇,青年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特色农产品的营销推广,助力乡村振兴;在巴南区南泉街道,学生结合专业所学,面向村民开展环保知识宣讲、环保手工制作等活动;在江津区双福街道,师生一同开展乡村振兴政策宣讲和法治宣传,为基层治理创新献计献策。
重庆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创立“学习强化”研讲社。
化学化工学院还创建了“学习强化”研讲社,积极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红心宣讲团等校内外有关组织合作共建,每月组织学生开展2次主题活动、每半年开展1次校外实地研学、每年凝炼1项主题调研成果,已经成为青年学生参与基层实践、熔铸强国本领的又一阵地。
……
办好思政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力量持续蓄能、久久为功。
在这一过程中,重庆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探索构建多元路径,不断推动全院思政育人工作守正创新,思政育人工作取得突出成果:“学习强化”精神谱系志愿宣讲团脱颖而出,成功入选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团队;青年志愿者协会开展环保调研、生态保护、垃圾分类等主题宣传生态文明思想活动10余次;学生多次获得重庆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校级“十佳大学生”等称号。
一堂堂“行走中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生产车间里的思政课”,正激励着青年大学生深耕专业知识,立志科研报国,争做刚健自信、胸怀天下、担当有为的新时代新青年。